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

己亥年的夢魘-八七水災

己亥年的夢魘-八七水災

文/吳俊成

1959 年8月7日,艾倫颱風吸引位於東沙島附近的熱帶低氣壓進入臺灣,形成強大的西 南氣流。是夜,頓時烏雲密佈,雷電交加,駭人耳目,大雨狂瀉三天三夜,地面積水難以宣 洩,河川暴漲,致使臺灣中南部 13 縣市受創慘重,也就是所謂的「八七水災」。八七水災造 成 667人死亡、408人失蹤、942人輕重傷,房屋22426戶全倒、18002戶半倒,全臺灣受 災戶高達 30多萬人;同時,洪水也導致公路橋樑、縱貫線鐵路路基被沖毀,農地損失13多萬公頃,堪稱臺灣史上重大的天然災害。

臺鐵子弟的汗與淚

1957 年,時任臺中電務段段長的羅裕昌(後來被譽為「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」)引領一群鐵路員工與瑞典的Ericsson合作,開始在彰化站至臺南站裝設 CTC(自動化號誌工程)。然而,現代化的號角才正要響起,沒想到卻因為1959年8月7日這場洪災,讓自動化號誌 工程進入最艱困的時刻。

「八七水災」沖毀了大肚溪的堤防以及連結彰化與臺中的山、海線大肚溪鐵橋,造成列 車行駛受阻,而用來連絡的通訊設備,亦在此時慘遭洪水吞噬,災民飢寒交迫,求救無援。 為了搶救工作的進行,羅裕昌帶領臺鐵電務段員工冒雨越過滔滔洪水,搶修電線、電桿,終 於在 8 月 9 日下午已能與鐵路臺北局本部通話。

由於 CTC 主機房問題嚴重,羅裕昌段長打電話給擅長英文的妻子齊邦媛,請她把瑞典工 程師 Jocobsson 以及線路專家Andersson送到大肚溪岸,讓臺中電務段的員工用小木筏送他 們到彰化,協助 CTC 主機房的搶救工作。

齊邦媛在其所著的《巨流河》一書提到:「那天早晨,我坐著裕隆蓬車,帶著臉上難掩 不安的兩位瑞典人到達臺中大肚溪岸,在剛泡過水,踩上去仍鬆軟的一小塊臨時打出來的土 堤上,把他們交給接應人員,望著那小小的木船載著那兩位工程師,在一望驚心的洶湧的黃 濁洪水中跳舞似地橫劃過洪流,終於到對面一處乾土地上了岸,我第一個要做的事是告訴他 們啼哭的妻子,他們已平安渡河了」。

風雨交加的惡夢

根據當時的報導指出,暴雨集中在8月7日至 9日這三天,全臺灣各地災情頻傳,降雨 量超過 500 公釐以上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苗栗、豐原、芬園、烏溪上游、斗六以及阿里山等地。 其中,大肚溪因為鐵、公路橋梁改變水流的運行模式,主流分流大肚溪南北兩岸,堤防因而 被沖毀,致使縱貫線鐵路以西的整個彰化市區陷入一片汪洋之中,彰化市郊乃至和美、線西的農田亦被溪水沖毀。

一篇刊載於《台糖通訊》的文章,揭露一位台糖員工沿途所見的災情慘況:「循海線過 南勢後,漸見路面經水漬損壞,車速減緩,時感顛簸,兩旁稻田堆積沙泥形成旱田,僅少許 禾頭透露……沿途災情越見慘重,溪旁的大樹連根拔起,農田變成一片污泥,牆傾壁倒,廬舍蕩然,令人怵目驚心……進入彰化市區,房屋倒塌很多,路旁垃圾堆積,臭味觸鼻」。

由於鐵路交通受創嚴重,大部分的臺鐵員工都在外徹夜搶修緊急便道,無法回家救災, 只剩鐵路員工的家眷留在臺鐵宿舍面對洪水的侵襲。住在彰化臺鐵宿舍的陳蔡猜回想起八七 水災的情景,仍然心有餘悸:「那時候大概清晨六點多,我正在煮飯,結果水一下子就從門 口淹到床鋪。我小叔趕快帶四個因仔、我,還有一個更小的小叔跟婆婆,從壁櫥爬上屋頂。 家裡重要的東西都來不及拿,米甕、碗盤、桌椅、櫃子、衣褲、門板、祖先牌位……,全部 都被大水流光光」。

「那時候巷子就像大溝一樣,全部的東西都流走了。幸好後來有一個很大的『草捆』飄 到家裡,剛好堵住門口,水才沒辦法繼續淹進來,不然我們一家兩、三代人都可能被大水沖 走」。

短短2、3個小時,洪水已淹至屋頂,陳蔡猜深怕年幼的孩子被大水沖走,僅能盡力地 抓緊家人,並祈求神明保佑。待到下午,洪水漸漸退到膝蓋,陳蔡猜才與家人小心翼翼地爬 下屋頂,涉水走到親戚家充飢止餓。

當時臺灣的住宅結構以「土角厝」、「竹拱仔厝」為主,無法抵擋洪水破壞性的衝擊, 許多人的家園因而被大水沖走,民眾只好輾轉逃到較為堅固的磚造樓房等待救援。據居住在 彰化市的災民描述,那天晚上,大家怕洪水又再淹進家裡,所以跑到火車站附近的樓房避難。 一群人就這樣窩在那裡沒有飯吃,待到深夜,才看到市公所的人員乘木筏發放飯糰給大家止 飢。

重建家園

「八七水災」造成臺灣中南部許多「土角厝」、「竹拱角厝」崩倒,所以在重建的過程中, 居民大多改採較為堅固的磚造水泥建築,並架高地基,以防止日後洪災的來襲;現今彰化臺 鐵宿舍群的磚造建築,大多即為此時期以後所增建。而臺灣鐵路局亦體恤員工及其家眷的辛 勞,所以在水災的第二天,即在臺鐵員工宿舍的屋架上釘板子,讓員工和他們的家眷在洪災期間能夠躲到這個夾層避難,而不用爬到屋頂上淋雨。

「那時候水停了大概一個月左右,大人、小孩身上的衣服都是爛泥巴,沒得換,也沒有水可以洗澡、洗衣服。每個地方都是爛泥巴,廁所也被填掉了,要去挖掉那些泥土,才有地方可以上廁所」。陳蔡猜回憶災後的情景。

這次「作大水」,致使縱貫鐵路受創慘重,除了軍人、鐵路局員工參與災區鐵路重建工 程外,政府亦搬出了《國民義務勞動法》,投入民眾協助鐵路的重建工作。由於大肚溪橋山、 海線皆被洪水沖垮,致使北部的救援行動無法抵達彰化以南的災區。經過工務處技術人員的 勘查發現,海線橋墩雖然被沖毀8座,但基礎並未毀損,較容易修復,而山線則困難重重。 經過討論之後,臺灣鐵路局決定先搶修海線,在包商及臺鐵員工日夜趕工下,終於在 1959年9月7日晚間搶修完竣;而大肚溪橋南段路基亦在軍隊及重機具的協助下,同時搶修完畢,於9 月8日恢復列車全線通車。

「八七水災」災後各地受災慘重,滿目瘡痍。臺灣中南部的嘉南平原為農業重鎮,而這 些良田、農作物亦隨著洪水的侵襲,付之東流;農作物淹水面積達3萬5450公頃,佔全臺灣耕作面積4.01%,損失達14億元。為了防止飢荒的發生,美國政府在災後數日內,即遣航空母艦「西蒂斯灣號」參與重建及物資運輸工作;而美國海軍亦全體加班,為災民趕製麵 包,協助救援任務。

政府為了籌措重建資金,在災後加重各種稅賦,其中包括營利事業所得稅附加15%、綜 合所得稅附加30%、屠宰稅附加30%、台北等五個城市的電影票每張加收娛樂稅1至2元、各地宴席稅附加 30%、地價稅與田賦皆附加 40%、房屋稅和證照、貨物稅附加30%;而公有及私用小客車、電費、電話費、鐵公路客運票價亦一併附加「水災復興建設捐」。在儲蓄卷方面,台灣銀行發行「八七災區復興建設有獎儲蓄卷」,前後共12期,每張面額10元,特獎高達40萬元,藉此募集資金。

水災同時也改變了民眾的儲蓄習慣,原本大家喜歡把錢藏在家裡,沒想到因為八七水災,許多人的積蓄就此付諸東流。災後,大家都把所得存到各地信用合作社,儲蓄量因而暴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