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

己亥年的夢魘-八七水災

己亥年的夢魘-八七水災

文/吳俊成

1959 年8月7日,艾倫颱風吸引位於東沙島附近的熱帶低氣壓進入臺灣,形成強大的西 南氣流。是夜,頓時烏雲密佈,雷電交加,駭人耳目,大雨狂瀉三天三夜,地面積水難以宣 洩,河川暴漲,致使臺灣中南部 13 縣市受創慘重,也就是所謂的「八七水災」。八七水災造 成 667人死亡、408人失蹤、942人輕重傷,房屋22426戶全倒、18002戶半倒,全臺灣受 災戶高達 30多萬人;同時,洪水也導致公路橋樑、縱貫線鐵路路基被沖毀,農地損失13多萬公頃,堪稱臺灣史上重大的天然災害。

臺鐵子弟的汗與淚

1957 年,時任臺中電務段段長的羅裕昌(後來被譽為「臺灣鐵路電氣化之父」)引領一群鐵路員工與瑞典的Ericsson合作,開始在彰化站至臺南站裝設 CTC(自動化號誌工程)。然而,現代化的號角才正要響起,沒想到卻因為1959年8月7日這場洪災,讓自動化號誌 工程進入最艱困的時刻。

「八七水災」沖毀了大肚溪的堤防以及連結彰化與臺中的山、海線大肚溪鐵橋,造成列 車行駛受阻,而用來連絡的通訊設備,亦在此時慘遭洪水吞噬,災民飢寒交迫,求救無援。 為了搶救工作的進行,羅裕昌帶領臺鐵電務段員工冒雨越過滔滔洪水,搶修電線、電桿,終 於在 8 月 9 日下午已能與鐵路臺北局本部通話。

由於 CTC 主機房問題嚴重,羅裕昌段長打電話給擅長英文的妻子齊邦媛,請她把瑞典工 程師 Jocobsson 以及線路專家Andersson送到大肚溪岸,讓臺中電務段的員工用小木筏送他 們到彰化,協助 CTC 主機房的搶救工作。

齊邦媛在其所著的《巨流河》一書提到:「那天早晨,我坐著裕隆蓬車,帶著臉上難掩 不安的兩位瑞典人到達臺中大肚溪岸,在剛泡過水,踩上去仍鬆軟的一小塊臨時打出來的土 堤上,把他們交給接應人員,望著那小小的木船載著那兩位工程師,在一望驚心的洶湧的黃 濁洪水中跳舞似地橫劃過洪流,終於到對面一處乾土地上了岸,我第一個要做的事是告訴他 們啼哭的妻子,他們已平安渡河了」。

風雨交加的惡夢

根據當時的報導指出,暴雨集中在8月7日至 9日這三天,全臺灣各地災情頻傳,降雨 量超過 500 公釐以上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苗栗、豐原、芬園、烏溪上游、斗六以及阿里山等地。 其中,大肚溪因為鐵、公路橋梁改變水流的運行模式,主流分流大肚溪南北兩岸,堤防因而 被沖毀,致使縱貫線鐵路以西的整個彰化市區陷入一片汪洋之中,彰化市郊乃至和美、線西的農田亦被溪水沖毀。

一篇刊載於《台糖通訊》的文章,揭露一位台糖員工沿途所見的災情慘況:「循海線過 南勢後,漸見路面經水漬損壞,車速減緩,時感顛簸,兩旁稻田堆積沙泥形成旱田,僅少許 禾頭透露……沿途災情越見慘重,溪旁的大樹連根拔起,農田變成一片污泥,牆傾壁倒,廬舍蕩然,令人怵目驚心……進入彰化市區,房屋倒塌很多,路旁垃圾堆積,臭味觸鼻」。

由於鐵路交通受創嚴重,大部分的臺鐵員工都在外徹夜搶修緊急便道,無法回家救災, 只剩鐵路員工的家眷留在臺鐵宿舍面對洪水的侵襲。住在彰化臺鐵宿舍的陳蔡猜回想起八七 水災的情景,仍然心有餘悸:「那時候大概清晨六點多,我正在煮飯,結果水一下子就從門 口淹到床鋪。我小叔趕快帶四個因仔、我,還有一個更小的小叔跟婆婆,從壁櫥爬上屋頂。 家裡重要的東西都來不及拿,米甕、碗盤、桌椅、櫃子、衣褲、門板、祖先牌位……,全部 都被大水流光光」。

「那時候巷子就像大溝一樣,全部的東西都流走了。幸好後來有一個很大的『草捆』飄 到家裡,剛好堵住門口,水才沒辦法繼續淹進來,不然我們一家兩、三代人都可能被大水沖 走」。

短短2、3個小時,洪水已淹至屋頂,陳蔡猜深怕年幼的孩子被大水沖走,僅能盡力地 抓緊家人,並祈求神明保佑。待到下午,洪水漸漸退到膝蓋,陳蔡猜才與家人小心翼翼地爬 下屋頂,涉水走到親戚家充飢止餓。

當時臺灣的住宅結構以「土角厝」、「竹拱仔厝」為主,無法抵擋洪水破壞性的衝擊, 許多人的家園因而被大水沖走,民眾只好輾轉逃到較為堅固的磚造樓房等待救援。據居住在 彰化市的災民描述,那天晚上,大家怕洪水又再淹進家裡,所以跑到火車站附近的樓房避難。 一群人就這樣窩在那裡沒有飯吃,待到深夜,才看到市公所的人員乘木筏發放飯糰給大家止 飢。

重建家園

「八七水災」造成臺灣中南部許多「土角厝」、「竹拱角厝」崩倒,所以在重建的過程中, 居民大多改採較為堅固的磚造水泥建築,並架高地基,以防止日後洪災的來襲;現今彰化臺 鐵宿舍群的磚造建築,大多即為此時期以後所增建。而臺灣鐵路局亦體恤員工及其家眷的辛 勞,所以在水災的第二天,即在臺鐵員工宿舍的屋架上釘板子,讓員工和他們的家眷在洪災期間能夠躲到這個夾層避難,而不用爬到屋頂上淋雨。

「那時候水停了大概一個月左右,大人、小孩身上的衣服都是爛泥巴,沒得換,也沒有水可以洗澡、洗衣服。每個地方都是爛泥巴,廁所也被填掉了,要去挖掉那些泥土,才有地方可以上廁所」。陳蔡猜回憶災後的情景。

這次「作大水」,致使縱貫鐵路受創慘重,除了軍人、鐵路局員工參與災區鐵路重建工 程外,政府亦搬出了《國民義務勞動法》,投入民眾協助鐵路的重建工作。由於大肚溪橋山、 海線皆被洪水沖垮,致使北部的救援行動無法抵達彰化以南的災區。經過工務處技術人員的 勘查發現,海線橋墩雖然被沖毀8座,但基礎並未毀損,較容易修復,而山線則困難重重。 經過討論之後,臺灣鐵路局決定先搶修海線,在包商及臺鐵員工日夜趕工下,終於在 1959年9月7日晚間搶修完竣;而大肚溪橋南段路基亦在軍隊及重機具的協助下,同時搶修完畢,於9 月8日恢復列車全線通車。

「八七水災」災後各地受災慘重,滿目瘡痍。臺灣中南部的嘉南平原為農業重鎮,而這 些良田、農作物亦隨著洪水的侵襲,付之東流;農作物淹水面積達3萬5450公頃,佔全臺灣耕作面積4.01%,損失達14億元。為了防止飢荒的發生,美國政府在災後數日內,即遣航空母艦「西蒂斯灣號」參與重建及物資運輸工作;而美國海軍亦全體加班,為災民趕製麵 包,協助救援任務。

政府為了籌措重建資金,在災後加重各種稅賦,其中包括營利事業所得稅附加15%、綜 合所得稅附加30%、屠宰稅附加30%、台北等五個城市的電影票每張加收娛樂稅1至2元、各地宴席稅附加 30%、地價稅與田賦皆附加 40%、房屋稅和證照、貨物稅附加30%;而公有及私用小客車、電費、電話費、鐵公路客運票價亦一併附加「水災復興建設捐」。在儲蓄卷方面,台灣銀行發行「八七災區復興建設有獎儲蓄卷」,前後共12期,每張面額10元,特獎高達40萬元,藉此募集資金。

水災同時也改變了民眾的儲蓄習慣,原本大家喜歡把錢藏在家裡,沒想到因為八七水災,許多人的積蓄就此付諸東流。災後,大家都把所得存到各地信用合作社,儲蓄量因而暴增。

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

.戰爭、鐵道、防空洞

.戰爭、鐵道、防空洞

文/葉阿里

◎背景

原本,這座島上的人們如往常般過著每一天。  


這時候整個歐洲大陸煙硝瀰漫,以蘇聯為首的同盟國軍隊剛吹起強力的反擊號角,軸心 國成員包括德國、義大利、南斯拉夫等多國部隊在各處的戰事都陸續失利;另一方面,中日陷入長時間的膠著對抗,多次大型會戰在中國境內展開,日方有著武器及戰術上的優勢,卻無法同時兼顧如此遼闊的進攻與佔領。  


位於西太平洋,東亞島弧樞紐位置的台灣,其島上的人民們除了物資統一由政府配給、生活上難免窘困外,對多數人來說,並沒有強烈處於戰事之中的感覺。然而,隨著戰事的推進,台灣的戰略位置越形重要。  


1941年12月7日,日本偷襲珍珠港,太平洋戰爭爆發,美國正式參戰,自此,台灣進入戰時體制,根據日軍的戰略規劃,台灣將被要塞化,建構成一座「不沉之空母」,意即不沉沒的航空母艦。根據統計,台灣在二次大戰結束之時,共計有60多座的各式飛行場,不僅是日軍對南作戰的重要基地,宜蘭機場等更是神風特攻隊自殺式攻擊的作戰起點,對同盟國來說十分棘手。
  

直到1944年7月,日軍在塞班島的「玉碎作戰」後全軍覆沒,同盟國始取得東亞島弧的有利位置,美國以此為基地,與駐台日軍展開激烈空戰。同年十月,日軍航空隊在台灣東部外海對美軍的決戰中折損了312架飛機。從此,台灣的空防瓦解,美軍展開對台灣的全面空襲,火力、頻度遠高於以往。

◎空襲警報  

據台灣總督府統計,僅是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,盟軍空襲飛機就超過15900架次,投彈數達12萬顆,死傷人數及建築物毀損不計其數。其中最慘烈的一次是1945年5月31日的「台北大空襲」,美軍發動共117架次的B-24轟炸機, 沿著淡水河口進入台北市,從上午十點開始無間斷轟炸,直到下午一點方止,當日死亡人數超過3000人。依據莊天賜《二次大戰下的台北大空襲》一書中指出,炸彈在地面炸開會形成深5公尺、直徑17公尺的大坑洞,半徑150公尺之內站立者當場死亡。

戰時,中台灣的防空警報各地有不同的傳送方式和路線,不過以鐵道電信的通訊是相當 主流的一種。美軍的空襲通常自塞班島基地起飛向北,由巴士海峽接近鵝鑾鼻時,高雄軍司 令部會率先以摩斯密碼發出「警報號令」,24小時待命的電信室人員接到通知後,必須在2分鐘內確認並轉發出去。同時,以市鎮為單位,立即鳴放汽笛,發出航空警報,在5分鐘內包括警防團、壯丁團以及作戰部隊都分別進入各自的部署。

對一般民眾而言,如果北上的軍機只有4、5架,尚能好整以暇地將玻璃窗框卸下,再躲進附近甚至居家內的防空洞;但若是50或100架的空戰編隊已飛入南台灣的領空,這意味著空襲的規模及時間都將大於平時,民眾及公務人員則須盡快躲到郊區的大型防空洞,待警報解除(通常都是傍晚了)再慢慢步回殘敗的市區。  


在時間彷彿變得緩慢的防空洞中,裡邊的人們彼此閒聊。兵荒馬亂的年代,人與人更是緊密。    


◎彰化車站概況  

台灣交通第一次的空間革命,當屬於1908年4月,鐵路縱貫線通車。 縱貫鐵路自基隆到高雄,全長404.2公里,是延續清代既有的鐵路建設,並往南延伸,從空中俯瞰,發亮的鐵軌有如兩條銀龍,躺臥在台灣的西部平原之上。  


彰化車站位居此條鐵路的中間位置,而且是山線及海線的交會處,重要性不言可喻。戰事期間,客運受到影響,有時候整天都發不了車,但物資無法中斷,因此,每天早上9點固定要有兩列貨物列車分別朝南北向開出。從彰化站出發的列車當然是美軍空襲的重點目標,為此,日本軍部在列車中加掛兩節平台車輛,於其上架設機關砲以因應來襲的敵機。  


雙方駁火,互有死傷。  


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後的彰化火車站,駐有隸屬於貝沼隊的兩名士兵。當時台中州陸軍 司令部將管轄區分為幾十個區域,在各區都配置若干名士兵,執行對空監視的任務。設置於 地下基地的司令部參謀們,依據監察士兵們回傳的情資,佐以排列於大桌之上的兵棋推演,進而發出移動、警戒、解除等等的指令。  


彰化站以其重要性,擁有當時最先進的通信機能,同區的通信線「彰后線」還包括后里、豐原、潭子、台中、烏日、王田以及彰化等七個站。隨著戰爭後期日軍空防的崩潰,台灣島內的警報聲也日趨頻繁,空襲變成每天的例行公事,人們把加入格拉曼艦載機、越來越激化的空襲戲稱為定期班機。夜間實施燈火管制,像是看不到盡頭的黑暗一般,沒有人知道終點在哪。

在終戰前夕,美軍甚至針對彰化車站發動轟炸。根據時任彰化車站通信員的詩人錦連回 憶,有天傍晚,美軍進行例行性的槍擊後離去,市內警報解除,沒想到美機只是飛往海上, 待台灣的防備放鬆後又折回,進行另一波的突襲掃射。市民們措手不及,傷亡慘重,電線桿 傾倒,電線纏住鐵軌,倉庫與宿舍頹倒,滿地是散碎的殘垣破瓦。  

彰化文人陳虛谷有詩如下:六街風景不相同,敗瓦頹垣一望中;惟有定軍山上路,馬纓花似昔年紅。是為見證。

◎防空洞在台灣

戰爭末期,因連日轟炸,彰化車站電信室主任山藤義雄之子出生於防空洞內,據說他因此將兒子取名為「豪太郎」。日本人稱呼防空洞為防空壕,壕則與豪同音,以此為名,當是紀念這段戰時經驗。  

防空洞源自歐洲的「地下室」概念,依建築形式可簡單分為「開放式」及「掩蔽式」兩 種,其中「掩蔽式」較為安全,視覺上不易被發現,但施工較為複雜,成本自然也較高。除了公共空間的防空洞外,也有家庭式的防空洞,民眾在自宅的地底挖掘合適的空間,或埋入涵管,或灌入水泥,即可成為私密的避難所。  


為因應空襲,日本人將防空洞概念及技術引進台灣,戰後更因兩岸局勢緊張,國民黨政 府積極鼓勵興建,民間、公家機關紛紛投入預算設置防空洞,一時間蔚為流行。例如彰化縣文化局後方的乙未抗日紀念館,就是利用鑿於1979年的八卦山地下防空坑道改建而成。隨著兩岸情勢的改變,防空洞逐漸成為台灣城市角落的陰暗廢墟,有人認為其妨礙市容, 更有人直指防空洞為治安死角,各級地方政府多欲拆除。承平之時,戰亂回憶將被一一抹去,是不願再想起,還是無法從中記取教訓?又或者是,貪圖利益與方便,除之而後快?     


◎彰化台鐵宿舍村的防空洞調查

根據調查,彰化市的台鐵宿舍村內至少有5處防空洞,包括:招待所防空洞(彰化市彰美路一段8巷39號後院旁,東北方向)、段長宿舍防空洞(彰化市彰美路一段8巷25號前院至27號圍牆)、Z型防空洞(彰化市彰美路一段40巷7號房子後院,西邊水溝旁)、 鐵福防空洞(彰化市彰美路一段8巷9號建築後院)、 司機宿舍防空洞(彰化市彰美路一段8巷33號)。逐一介紹如後:  

招待所防空洞:此防空洞屬於大型規模,在宿舍村內的招待所(1923年建,已指定為歷史建築)後院旁,呈南北走向,在東西方兩端各有一出入口,在靠近招待所這一側(西面)的入口,還 興建一面擋土牆,避免炸彈波及入口,內部有兩排長椅,頂部成人字形斜坡,供戰時大量居 民避難使用。   


段長宿舍防空洞: 此防空洞位於工務段段長宿舍前院,屬於中型規模,壁體厚重,內部設計巧妙。防空洞 兩端皆有階梯設計,分別通向兩出口,但目前一端封住,僅留段長家(25號)出口,內部規劃有水泥椅及放腳處,空間規劃剛剛好,以便長時間躲避使用。在防空洞上方有植栽栽培 作為掩護。特別的是,入口處緊鄰一水池及假山,防空洞本體即是水池之背牆,融入庭園設計之中。

此防空洞的東方為當時全區唯一的一棟獨棟甲種一號官舍。雖此官舍現已不存,但推斷此防空洞可能為當時居住於此的宿舍最高階長官避難使用。

Z型防空洞:此建物位在40巷5號四樓公寓宿舍後院,提供大量居民(可容納72人)避難使用。防空洞呈長Z字型,屬大型規模,鋼筋水泥打造,建築頂部呈斜屋頂幾何設計,本體前後兩 端皆規劃往下延伸的階梯入口,並裝設木門,至今保存良好。內部有兩排水泥椅及多個圓形通風孔洞,以便長時間躲避時使用。據居民魏綸漢描述,防空洞曾配備有電燈及電話,以利長時間躲藏及外界聯繫之用。   

鐵福防空洞: 此防空洞在彰化臺鐵宿舍群內8巷9號房子後院,提供居民避難使用,規模較小,以圓形涵管為 主體,外覆卵石及疊磚,入口處呈環型設計,以混凝土及卵石構成,防空洞上方兩棵樹破壞 了原本的架構,一端入口半邊塌陷。其西側緊鄰鐵福幼稚園,推測曾為幼稚園(1960年至1975年)小朋友防空演習避難場所或是課餘遊樂空間。   

司機宿舍防空洞: 此建物在宿舍村內的鐵路司機宿舍前方,提供居民避難使用,屬於中型規模,以圓形涵 管為主體,外覆卵石,有前後兩出口,且在出口處建有磚砌水泥牆。